【线上展览】四时幽赏——中国人的生活美学

前言

当代交通便利,汽车、高铁、飞机、轮船应有尽有,人们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。然而,在明中叶以前,旅游处于一种受压制与不发达的境况,当时旅游并未被文人当成正经的活动;而在嘉靖、隆庆以后,随着社会控制的松动,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,旅游逐渐兴盛繁荣起来,成为文人中普遍的风气。对于晚明文人而言,旅游已经不仅仅是休闲性质的游山玩水,而是标志着一种生活的雅化,是一项集自然美、艺术美与社会生活美为一体的综合性审美活动。晚明社会盛行的好游之风,促使许多人对旅游这一事物进行认真的思考,将其上升为人的生活中必须认真对待的正经事。

对于文人来说,旅游不仅仅是游山玩水,更是一种审美活动。相较于普通游客,文人会在游赏之后,将所见、所闻、所思、所感通过诗文、绘画等方式记录下来。

本次展览以明代高濂所著的《四时幽赏录》为线索,选取20件幽赏闲事,共分为春时幽赏、夏时幽赏、秋时幽赏、冬时幽赏四大模块,以晚明文人的视角结合今时的杭州景物,为观者提供一个观赏的角度,通过绘画的形式游赏杭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。

壹·春时幽赏

image.png

杭城的春季,百花盛放,柳枝长出嫩绿的新芽,更是品茶的好时节。适合春时幽赏的闲事有孤山月下看梅花、八卦田看菜花、虎跑泉试新茶、山满楼观柳、天然阁上看雨。

1.孤山月下看梅花

image.png

这首诗的作者林逋(字君复,后人称为和靖先生、林和靖)是宋代著名隐士,年轻时漫游江淮,四十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,结庐孤山。喜梅与鹤,自谓“以梅为妻,以鹤为子”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题跋:一童一鹤两相随,闲步梅边赋小诗。疏影暗香真绝句,至今谁复继新词。 

孤山曾有林逋手植的梅树,但早已荒废。之后,总有人仰慕先生的名节,也于此处种植梅树。梅树屡种屡毁,屡毁屡种,之后孤山竟成了湖上赏梅胜地。高濂先生也时常携酒,从苏堤山满楼踱步到孤山赏梅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《林和靖梅鹤图》是华喦以“梅妻鹤子”之典故为题材的画作。画中林和靖漫步于梅林之中,正侧首观看童子与鹤嬉戏;童子表情俏皮生动,似欲腾跃而起;仙鹤则倾身曲颈,随童子翩翩起舞。全图借林和靖潇洒出尘之态自抒胸臆,以题画诗道尽超尘脱俗的人生理想,可视为了解华喦画艺与人生的一道门径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《孤山放鹤图》所绘乃借北宋诗人林逋“梅妻鹤子”典故描绘西湖风景,是董邦达的如意之作。

image.png

此幅是《笔耕园》60开中第16开,无名款,传为马远所作。绘林和靖月下赏梅的情景。画面呈马远一贯的边角式构图,梅树斜出拖枝,山石方硬奇峭。此幅笔墨苍劲老辣,意境和谐静谧。

2.八卦田看菜花

image.png

杭州八卦田曾是南宋皇家籍田的遗址。八卦田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东南侧玉皇山南麓,占地约150亩。田分八块,上面种着八种不同的庄稼,一年四季,八种庄稼呈现出不同的颜色。在八卦田中心,有个圆形的土墩,状如八卦,因此得名。

春天,油菜花开放之时,从高耸的玉皇山眺望八卦田的油菜花,田埂如黄金所作,田地如碧玉一般,远处波光摇动,俨然是在河洛图中分布着阴阳相交成卦的形象。

image.png

是图为不可多见的描绘农家劳作场面的宋代绘画作品。连绵起伏的青山下,小河蜿蜒流淌,稻田片片相连。画幅右上方茅屋下一老者悠然策杖而立,右下方木桥一侧的田埂上,一人手持阳伞作督工状。画面人物七十余,耕牛五头(其中一头隐于树荫下),耕地、插秧、车水、收割、脱粒、簸扬、舂米、堆秸等劳动场面一应俱全。

宋代人物画在所取题材上与唐代有明显区别。唐代以画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,至宋代,已扩展到描绘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。如故宫博物院所藏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、李嵩的《货郎图》、佚名《杂剧(卖眼药)图》等,都显示了画家 视野的扩大和对现实生活的兴趣与热情。从艺术史的角度看,《耕获图》无疑是宋代表现现实生活的优秀之作,是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难得的形象材料,其题材性胜于艺术性。

3.虎跑泉试新茶

image.png

“西湖之泉,以虎跑为最;两山之茶,以龙井为佳。谷雨前采茶旋焙,时激虎跑泉烹享,香清味冽,凉沁诗脾。每春当高卧山中,沉酣新茗一月。”

——明·高濂《四时幽赏录》

image.png

“虎跑水,龙井茶”,两样西湖最美的风物是高濂最早在《四时幽赏录》和《遵生八笺·饮馔服食笺》中列举出来,以至于后来有了“西湖双绝”的美誉。

image.png

在谷雨前,将采摘的龙井茶叶焙制,用虎跑泉水烹煮,香味清冽,沁人心脾。

4.山满楼观柳

苏堤自古便是西湖赏春佳处。南宋时,“苏堤春晓”为“西湖十景”之首。元代,“六桥烟柳”位列“钱塘十景”。“山满楼”是高濂先生的藏书楼。苏堤北口第一桥——跨虹桥往东走数步,便可看见题额“山满楼”的几间小楼,高濂每次出游都会以“山满楼”为歇息之所。高濂先生在读书之余,会漫步苏堤赏柳。柳枝轻柔,随风摇曳,这景色最为撩人。如今,山满楼已不在,但苏堤依旧柳色青青,不失为赏柳的一个好去处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苏堤春晓俗称苏公堤,为西湖十景之首。水墨疏淡,设色雅丽,用笔轻柔,擅用枯笔,皴法松秀,重视以烘染来加强干笔勾勒皴擦之韵味,使笔墨浑然一体,文人情趣极浓。

image.png

第一帧“苏堤春晓”。钤有“乾隆御览之宝”、“石渠宝笈”、“石渠定鉴”、“宝笈重编”、“淳化轩图书珍秘宝”、“淳化轩”、“乾隆宸翰”、“信天主人”、“绵忻”诸收藏印。右上小楷题:“御题西湖十景诗。苏堤春晓,通守钱塘记大苏,取之无尽适逢吾。长堤万古传名姓,肯让夷光擅此湖。”整幅不设点色,然春意盈纸,轻扬的柳枝,荡漾的微波,无处不显春风的踪痕。

image.png

此画以河畔两棵柳树为主题,构图别出心裁、设色明丽自然,苍翠的绿色渲染了整个画面,远处的扁舟中,巧妙地点染出小滴红色,让画面灵动中带着生气。

5.天然阁上看雨

天然阁如今已不可考。据明代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·卷八·北山胜迹》、清代翟灏等辑《湖山便览·卷四·北山路》等记载,始于五代吴越国时的北山崇寿禅寺,宋开宝初,赐额“崇寿院”(即保俶塔院),其戏傍有一阁,名“天然图画阁”,由此可俯瞰西湖全貌。不知高濂先生是否登此天然图画阁上看雨?

image.png

image.png

李流芳(1575~1629)明代诗人、书画家。字长蘅,一字茂宰,号檀园、香海、古怀堂、沧庵,晚号慎娱居士、六浮道人。与唐时升、娄坚、程嘉燧合称“嘉定四先生”。

李流芳经常游览杭州西湖,一边游湖一边作画,并提笔写下一系列题跋,一派高人逸士之风度。为人耿直,诗风清新自然,文品为士林翘楚。

贰·夏时幽赏

image.png

虽然夏季十分炎热,但是在杭州这样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里,依然可以去自然中寻找清凉与静谧之境。东郊玩蚕山、飞来洞避暑、湖晴观水面流虹、空亭坐月鸣琴、步山径野花幽鸟适合夏时幽赏。

1.东郊玩蚕山

image.png

古时,杭州城东多桑园。农民以植桑养蚕、缫丝为业。如今的杭州城东,百姓不再以养蚕缫丝为业。但是,在杭州市江干区依然有两片桑园,可以说是城市里最后的桑园,它们分别位于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内的南北两端。一片桑园是给蚕提供饲料的,另一片桑园是用来培育桑树品种的,这两片桑园对科研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
image.png

《耕织图》是中国古代为劝课农桑,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,原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璹所作,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。

2.飞来洞避暑

image.png

灵隐寺一带山峰怪石嶙峋。相传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来到这里,见此山千洞百孔,山石嶙峋,与故乡灵鹫山状貌相似,便惊叹道:“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,不知何以飞来?”始而得名灵鹫山飞来峰。飞来峰除了石窟造像闻名于世,它还是一处纳凉胜地。高濂当时来此处避暑,心中窃喜,笑说不想让人知道有此清凉乐国。

3.湖晴观水面流虹

image.png

晚明嘉兴人汪珂玉曰:“西湖之胜,晴湖不如雨湖,雨湖不如月湖,月湖不如雪湖。”雨过天晴的西湖,有着别样的风景。

湖山下过雨之后,夕阳烘托着云彩,薄雾在山峦间浮动,树林被雨水润湿显得越发青翠欲滴,鸥鹭在阳光下翔空争飞,凉爽的风带着荷花野草的清香,吹拂着行人的衣袂。猛然抬头,见一架彩虹横卧长空,云霞色彩浓丽,如烈焰般倒映在湖水中,又像被粼粼的波光洗濯过一般。

4.空亭坐月鸣琴

image.png

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,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,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。古琴因其清、和、淡、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、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。

image.png

高濂先生对古琴也颇有研究。他在养生专著《遵生八笺·燕闲清赏笺·琴剑》中写道:“琴为书室中雅乐,不可一日不对。清音居士谈古,若无古琴,新者亦须壁悬一床,无论能操。纵不善琴,亦当有琴。”

每逢夏日的夜晚,高濂先生会择一处山居凉亭赏月,在月下抚琴,古琴那空旷、清远的声音,令人久久难以忘怀。

如今西湖边琴社林立,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古琴,将这古老的乐器演奏方式传承下去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图中绘一高士临流而坐,气象萧疏,意境深远。夏圭师法李唐,为南宋院体画的代表,强调写实,注重形象的刻画。与马远的画法相比,夏圭更善于用水。墨笔急扫之后,迅速以水笔接染,笔墨衔接自然,一气呵成。由于墨与水的使用恰到好处,使得整幅画面颜色透亮,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。抚琴者似在弹奏,让人不禁联想到琴声的悠扬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图中描绘了月夜中,一位文士在屋内忘我的弹琴。门外一文士伸手而立,仿佛不愿用开门声惊扰抚琴者。其回首目视,门边另有两位文士侧算倚立,侧耳聆听屋内传出的泠泠琴音。整幅画面构图精致,立意巧妙。是一张极其精彩的人物画。

5.步山径野花幽鸟

在初夏之时,漫步于山间小道,路旁的野花发出阵阵幽香,鸟儿在空谷鸣叫,此情此景好不惬意。

image.png

画面描绘江南五月,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诱人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一只绣眼鸟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实,却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,便回喙定睛端详,神情十分生动有趣。枇杷枝仿佛随着绣眼的动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颤动,画面静中有动,妙趣横生。绣眼的羽毛先以色、墨晕染,随后以工细而不板滞的小笔触根根刻画,表现出鸟儿背羽坚密光滑、腹毛蓬松柔软的不同质感。

image.png

枇杷果以土黄色线勾轮廓,继而填入金黄色,最后以赭色绘脐,三种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,从而展现出枇杷果成熟期的丰满甜美。

image.png

枇杷叶用笔致工整细腻的重彩法表现,不仅如实地刻画出叶面反转向背的各种自然形貌,且将叶面被虫儿叮咬的残损痕迹亦勾描晕染得一丝不苟,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鸟画在写实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水平。

叁·秋时幽赏

image.png

杭州的秋天十分短暂,但是满城浓郁的桂花香气又在告诉你,秋天,确实来了。适合秋时幽赏的闲事有满家弄赏桂花、水乐洞雨后听泉、北高峰顶观海云、乘舟风雨听芦、六和塔夜玩风潮。

1.满家弄赏桂花

image.png

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在《忆江南》中写到了杭州的桂花,历代文人也将桂花作为标志景物加以吟诵,从此杭州桂花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。

image.png

满家弄即满觉陇,位于杭州西湖以南。早在南宋,这里的桂花就已闻名遐迩。1983年,杭州市将桂花确定为市花。“满陇桂雨”也因此成为新西湖十景之一。

image.png

本幅选自《清花卉画册》,扇面分绘八月夏秋之季的花神——桂花、紫薇,花枝穿插缤纷艳丽,花瓣繁复重迭。花卉多用钩染,设色有层次变化,叶片采用没骨法,叶脉向背清晰,颇见写生之妙。画中自题“红薇晓艳,金粟秋香。”两种花卉相互竞艳,花香醉人。此图绘于南田书房-瓯香阁,此阁座落于常州白云溪畔,恽氏经年寓居并终老于此。

2.水乐洞雨后听泉

image.png

满觉陇附近有个水乐洞,洞深60多米,洞口有清泉流出,声如金石,十分悦耳。苏轼任杭州地方官时也曾到访此地,“钱塘东南有水乐洞,泉流岩中,皆自然宫商”,对水乐洞的曼妙水音大为赞赏。

3.北高峰顶观海云

其实,杭州市区比北高峰高的山峰不少于十座,但是北高峰经常被误以为是杭州最高的山峰,就连高濂先生也如此认为。也许是因为北高峰上风景极佳,登高揽胜时给人一览众山小之感。

image.png

很多人都认为“双峰插云”中的“双峰”指的是南北高峰,其实不然。

在南宋时期,南北两峰对峙,峰巅分别耸立着南高峰塔和北高峰塔,双塔塔尖高耸入云,遂形成西湖十景之一的“两峰插云”景观,其呈现出的云山杳霭,塔尖插云天之景,时常跃然于南宋画家“西湖十景”之画卷上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南高峰与北高峰,地势高耸,可俯瞰西湖。山巅两佛塔,遥相对峙,迥然高于群峰之上。春秋佳日,岚翠雾白,塔尖入云,时隐时显。山中有流水潺潺,苍松翠竹,宛若仙境。

4.乘舟风雨听芦

高濂曾在秋季风雨连绵的日子里,独自乘舟划至芦苇荡深处,躺在船舱中听风雨击打芦苇的萧瑟声。

而今,杭州观芦苇的胜地之一是西溪湿地的秋雪庵。每当秋意渐浓,西溪湿地都会迎来独特的胜景——“秋芦飞雪”。深秋时节,三百多亩白芦生出芦花,随风摇曳,溪水似碧玉,芦花飘絮,恰如飞雪。而观赏芦花的最佳方式是月夜泛舟。

image.png

此幅《芦塘晚色》呈现了苇荡一隅,从画法上看应为林风眠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作品。秋鹜是林风眠50年代出现的新题材,画中常有黑鹜飞过云天笼罩的水岸。对于这一母题,艺术家曾创作多种变体,时间、节侯各不相同。关于此一题材的来源,林风眠曾在《抒情·传神及其他》中谈及,他在西湖附近居住时,因为生病的缘故常常去湖边散步,“有时在平静的湖面上一群山鸟低低飞过水面的芦苇,这些画面,深入我的脑海里,但是我当时并没有想画它。解放后我住在上海,偶然想起杜甫的一句诗‘渚清沙白鸟飞回’,但这诗的景象是我在内地旅行时看见的渚清沙白的景象而联想到的,因此我开始作这类的画。”

image.png

此幅仅以芦苇为主体,但仍然具有“诗的景象”,与其秋鹜系列之格调如出一辙。画中芦苇、水、岸由下而上平远展开,苍茫的水面上,数株芦苇在风中摇曳。水面和溪岸以大笔渲染,融合以水墨、花青、赭石诸色,或浓或淡,晕染出氛围;芦苇以中锋和侧笔写出,线条细劲轻灵。整幅墨色清淡,视觉效果单纯而丰富,虽用传统笔墨,又与传统山水迥异,亦不同于西方水彩画。在林风眠看来,各种固有的程式“束缚了自由思想的感情的表现”,因此他融会贯通,创造出一种“新风景”。画中的飘零感是来自于画家的内心世界,在经历了时代变迁和个人的种种磨难之后,那些孤寂情绪常常“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”,最终渗透到作品当中。

image.png

水墨的色彩,最适宜表现雨雾和云烟。《芦雁图》以大量水来调和淡墨晕染山峰,以水彩的方式画水墨,出色地表现了山峰的蜿蜒体态与山雨欲来时的光影变化,成功地突破了墨与光的冲突,将留白作为乌云下透露的曦光、微照下翻滚的水面。风无形,最难画。画家借芦苇、归雁表现劲风,一举多得:浓墨苇丛在风势下倾斜,却根根不弯不折,苇叶如刀;几只大雁前后相随,破风逆飞,疾如利箭。疾风骤雨中的芦与雁是林风眠作品中常见的题材,此幅《芦雁图》作为林氏扛鼎之作曾多次出版并参展。观《芦雁图》,仿佛能听到风声呼啸、苇荡潇潇、雁鸣啾啾,仿佛能感觉到黑云压城的忧郁、白浪翻腾的紧迫、江渚幽草的潮湿,画面所展现的力量感、速度感让欣赏者产生错觉:疾飞的大雁会穿过我们的胸膛和思想!林风眠的作品无疑具有雄浑的力度和宏阔的意境,在感伤中藴涵着勃发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希望,向世界宣告他的坚忍、孤傲、悲凉、空旷。 

5.六和塔夜玩风潮

image.png

钱塘江,古称“浙江”,又名“折江”“之江”“罗刹江”,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。而位于钱塘江畔月轮山上的六和塔,自古是观赏钱江潮的绝佳之地。

image.png

此幅《月夜看潮图》,所画的是南宋时临安(今浙江杭州)中秋夜观赏钱塘江潮的情形。

image.png

高悬的明月下,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地奔驰而来;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,隐约可见有人穿梭、呼指着。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、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,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、月影银涛,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。李嵩以极为细腻的情感与笔触,描绘了精妙的楼阁与粼粼江涛,也写出了苏轼“寄语重门休上钥,夜潮留向月中看”的诗情,是一幅情景精致的杰作。

肆·冬时幽赏

image.png

说起杭州的冬天,可能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西湖的“断桥残雪”,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著称。其实,杭州冬季可以赏玩之处并不止于此。山头玩赏茗花、登眺天目绝顶、山居听人说书、山窗听雪敲竹、雪后镇海楼观晚炊适宜冬时幽赏。

1.山头玩赏茗花

image.png

高濂先生不仅爱茶,也爱仲冬的茶花。冬日折几只茶花,插入觚中,作为清供之物,可赏玩一个月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2.登眺天目绝顶

image.png

素有“大树华盖闻九州”之誉的天目山,地处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部临安区境内。高濂先生曾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登天目山,山脉绵延起伏,如龙翔凤舞。钱塘江、东海尽收眼底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题识:藻溪途中,望天目诸峰,方弗其意图此。宾虹,年九十又一。钤印:黄宾虹(白)。

1.jpg

image.png

款识:王山樵画天目诸峰,参唐人法是其特长。宾虹。钤印:黄宾虹(白)。

3.山居听人说书 

image.png

image.png

高濂先生曾听人说书,说的是《水浒传》中宋江的故事,听到精彩处,不由得拍手叫好。

目前想听到正宗的杭州评书,杭州只有两个去处。一处是大关的百姓书场,另一处便是朝晖文化公园里的百姓书场。过去没有电视、互联网,杭州人的一大社交娱乐方式就是聚集在茶馆里,听评书先生说书、喝茶、聊天,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为流行。现在,很少有人还记得一群人坐在一起听故事的时光了。  

image.png

image.png

很多人都不知道,这叫杭州评话(又称“杭州大书”),就是用杭州方言讲历史故事。它是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及周边地区的曲艺品种,起源于南宋。

朝晖街道古韵居百姓书场开办于2007年1月,已持续开放15年。书场面向市民全年开放,每天下午1点半到3点半,说书先生都会准时进行“杭州评话”表演,先后已有30多位民间说书人陆续在书场开讲《三国演义》《精忠岳传》《水浒传》等剧目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每日午后漫步至朝晖文化公园,听一段评话,品一杯香茗,已经成为许多周边居民文化生活的一大乐事,书场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雅集会友之地。

4.山窗听雪敲竹

image.png

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需人们去用心感受,才能体会其中真趣。旁人赏雪多是用眼看,而高濂先生却侧重于用耳听。“飞雪有声,惟在竹间最雅。”这真是只有幽赏之人才有的审美。

image.png

如今,在杭州听雪落竹林声,云栖竹径不失为一个好去处。早在清代雍正时,“云栖梵径”就被列入了当时的“西湖十八景,现在“云栖竹径”为“新西湖十景”之一。

image.png

5.雪后镇海楼观晚炊

image.png

高濂所说的镇海楼即杭州鼓楼,位于吴山东面,是清河坊历史街区东南面的起始点。鼓楼古代为滨海敌楼,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南朝,距今约1400年左右。镇海楼靠近市区,自南宋以来,就是繁华地带。那日,高濂先生登上镇海楼已近日暮,整座城市都是积雪。从镇海楼向下俯瞰,可见家家户户炊烟四起,缕缕炊烟飘在白茫茫的雪景之上,就像玉版宣纸上, 以黑丝线为界栏的画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结语

“夫所以谓之观物者,非以目观之也。非观之以目,而观之以心也。”

北宋理学家邵雍认为心之观、理之穷才是对物的深切体察,然而相对于理的获得,自由的心赋予了明代游记盎然的生机和独特的趣味。相较于普通市民在旅行时喜欢追求热闹,晚明的文人雅士更倾向于静观万物。“幽赏”可以理解为在一种安静的、隐逸的氛围中对某种事物进行观赏和品味。《四时幽赏录》中的事中许多都适合独自完成,同时需要有幽静的环境,即便是热闹的场景,幽赏者也要抽身出来,与热闹保持一定的距离。因为只有在幽静环境下,才能激发人敏锐而细腻的感知能力,获得绵长、幽微的审美感受。本次展览旨在传达一种景观审美方式,为读者提供欣赏杭城山水的另一种视角——与四季同步,于细微处见真趣。

参考文献:

[1] (明)高濂著;陈云飞导读. 四时幽赏录[M]. 杭州:浙江摄影出版社, 2019.

[2] (明)高濂. 遵生八笺[M]. 成都:巴蜀书社, 1988.

[3] (明)张岱撰;孙家遂校注. 西湖梦寻[M]. 杭州:浙江文艺出版社, 1984.

[4] 巫仁恕.品味奢华: 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[M]. 北京: 中华书局,2008.

[5] 李娜.《湖山胜概》与晚明文人艺术趣味研究[M]. 杭州: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,2013.

[6] 洪泉,唐慧超. 基于《四时幽赏录》的晚明文人西湖游赏心态与行为探析[J].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7,16(02):14-20.

[7]周振鹤. 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[J]. 复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5,(01):72-78.

[8]俞红艳. 明代西湖游记研究[D].浙江工业大学,2016.

[9]尉维星. 张岱《西湖梦寻》西湖景观呈现研究[D].浙江师范大学,2021.

[10]顾宇. 游境写心:明代文士行旅揽胜与心灵抒写研究[D].扬州大学,202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