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认识《读者》的,是读初中的时候,还是更早?那年,父亲在镇上一条街上做清洁工,有些人给父亲带来了很多书,更多的是杂志,里面就有《读者》,内页是黑白的,不像现在的里面是彩页,《读者》在我短短几年的读书生活里,成了我写作上的导师,我是如饥似渴地去阅读《读者》上的每一篇文章,甚至为了打发时间,(以前农村娃读书,课余时间多得很),我会从《读者》上抄下目录,写些同题文章,写多了同题文章,我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,写出了超出我当时那个年龄的文章,平时作文都是当范文,甚至在小报上发表。
初中毕业后,我就出去打工,《读者》成了我无数个寂寞夜里的伴侣。不管是在火车上,还是小店里,我只要看到有人卖《读者》,或者《读者》合订本,厚厚的一本,20元,十年前20元,十年后还是20元的那种合订本,哪怕它是盗版的,我也会忍不住买。到哪里打工,我租的房子就是一个免费小书店,我看完《读者》后,都会给大家看,那时,并非所有的人都像我一样,不讲究穿,不讲究吃,生活俭朴,却舍得买大量大量的书,并且还大方地送给大家看。有着《读者》的陪伴,我边打工边自学,用《读者》上的《卷首语》激励自己,《读者》上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会细细阅读,并且喜欢模仿里面的诗歌,自己起题自己写诗,一不小心,也写出了几首好诗……不知不觉自考的大学毕业了,不知不觉也成了格子间里的一员,有着自己的办公室,自己的电脑,自己的……
虽然现在电子产品泛滥,很多人成了低头一族,我家依旧每月会买上两期《读者》,有时老公去买,有时我去买,有时女儿自己去买,有时我们家会有重复的同期《读者》,每次家里的书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我们会去书店重新购置一些新书,连《读者》,其它的书一起捐出去,书,只有在分享时,才会得到它最大的价值。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,不管那些《读者》最后流浪何处,都会多一个人去看它。
当我学会了用淘宝购物时,我喜欢在淘宝上买书,在淘宝上买到了梦寐已久的《读者·校园版》,《读者·原创版》,现在在家里,每个角落里都能看到《读者》,它陪伴着我们,让我们放下手机,捧起它,去阅读,去学习。与《读者》发生的故事很多,多得反而不知道怎么写,只能絮絮叨叨地聊聊,感觉只有坚持看《读者》,自己才会有点文化气息,才有些文学气质。
作者:三个瓯柑
链接:https://www.jianshu.com/p/4be93b7c1569
来源:简书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